纵有狂风拔地起,我亦可乘风破浪
人物简介:成为,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开云(中国)会计系2005级学生,现任湖北慢工绣艺有限公司董事长、三闾刺绣市级非遗传承人。她秉持“慢工出细活”的理念,将三闾刺绣与现代设计、民间艺术、屈原文化相结合,带领公司开发的手工刺绣品实用、养生兼具,开创的系列文创产品获得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先后荣获“湖北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宜昌市杰出创业女性”“宜昌市新时代青年标兵”“秭归文化名家”“秭归名匠(提名)”等荣誉称号。
始于热爱,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2009年,成为迎来了自己的毕业季。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刚刚毕业的成为并没有选择去加入一家成熟的企业进行工作,而是选择放弃了在城市的繁华生活,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对于渴望创新和创造新事物的人来说,创业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实现自我价值。虽然创业风险较大,但成功的创业项目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这对于毕业于会计专业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力。”成为诉说道,因此她选择来到丈夫的家乡屈原故里秭归打拼。创业过程充满挑战,这些挑战可以促使个人快速成长,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能力。2012年春,成为在屈原镇乐平里游玩时,见到几个绣娘正在刺绣,简单的针线和棉布在她们手中变成了精致的绣品,顿时被其深深吸引,立志也要学会她们这种刺绣技艺,当年就往返十多次去拜师学习。一针一线,一块棉布,针飞线走之间,一个个精美绝伦的图案在布面上初见雏形。在一次次学习中,她发现,出自秭归当地绣娘之手的精美刺绣,大多时候没有打底稿,而是凭绣娘的巧手熟思而绣,自由发挥。绣出来的图案抽象、生动、表现力强,透着一股原始的想象力,极具楚文化特色。她得知,这种刺绣名为“三闾刺绣”,其发源地正是屈原故里乐平里,因屈原曾被称为“三闾大夫”,故而得名。”三闾刺绣”历史悠久,从汉代兴起,距今已传承两千多年。和其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传承千百年的“三闾刺绣”也曾面临着后继无人、几近失传的局面。
“以前的绣娘们没读过书、不会写字,却用针线绣出看到的花鸟鱼虫、生活场景,以及祖祖辈辈流传的传说故事,让大山里的岁月多一份恬美与浪漫。我希望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和喜爱三闾刺绣。”成为一边跟着师傅研学,一边谋划着让“三闾刺绣”走入大众视野。在全面掌握刺绣技艺后,她于2016年成立湖北慢工绣艺有限公司,并注册“慢工绣艺”品牌。她秉持“慢工出细活”的理念,将三闾刺绣与现代设计、民间艺术、屈原文化相结合,带领公司开发的手工刺绣品实用、养生兼具,开创的系列文创产品获得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她积极开展刺绣专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绣娘一千八百多名,带动173名熟练掌握“三闾刺绣”基本绣法的绣娘月均增收2000元以上。并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回收手工刺绣产品、收购艾叶、物资捐赠等方式,帮扶建东村、北峰村、屈原村、磨坪村、杨林桥村等村脱贫户1000多名,带动增收创收超过300万元,其中艾叶等农产品采购增收145万元,用工创收112万元。
勇敢追梦,砥砺前行
慢工绣艺的设计师告诉我们:“来到这里的人有山里的家庭妇女,成为为家乡开创新的精准扶贫工程,此项绣艺也是这里的一项重大战略,既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又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手艺人,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和突破空间。”成为在传承非遗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担当,设计师还告诉我们,成为身上有一股韧劲:“之前有一个特别优秀的绣图,在做样品时做了许多版,让她自己都没有信心了,但是成为坚信这款绣图一定会成功的,不停地去鼓励我,最后的成品非常的精美。”是的,或许只有这样的坚持,成为才能在非遗传承和精准扶贫间完成平衡,让农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让三闾刺绣得以传承。
一位老奶奶坐在缝纫机面前,针线不断与手工编织结合形成独特的工艺,她推了推眼镜慈爱的对我们讲道:“这些是跟我一样的手艺人做的,这里是我们在学习手艺的地方,成为是我们家乡的好人啊!我们在家里无聊刚好找了一份可以靠手艺的副业,减轻家里负担,而且时间很自由,刚开始经理说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待在这里,有很多跟我一样的人都是在家里刺绣,我勤快一点,来这里更舒服。我们这里每个人都很感谢她!”奶奶一番话体现了公司工作制度的特点,更大程度上说明成为在公司制度上的创新,提高绣艺产品的质量和效率,给家乡带来了新的生机。
关于公司产品销售,设计师提到“作为非遗产品的手艺品在机场以及酒店景点都有相关的销售渠道,关于线上也会有代销渠道与公司合作,成为经理一直都在开创新的渠道,这几天也会有同香港相关合作商进行合作,从未停止脚步,我们在她的影响下不断改进工作中的方法总结经验,我在这里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可以一直不断发挥,不断精进我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创意思维在。”我们在他们各方面的介绍了解到他们公司的运作与经营过程后,不禁感叹成为的用人和团队管理艺术,把公司带领得更加强大。
通过跟经理的沟通我们了解到成为旗下的绣艺公司在本地政府的支持下,这里的员工不断增多,年纪在18岁到65岁左右,几乎覆盖了整个适合做工的年龄,为本地就业做出了一份贡献,在公司员工谈论之间,我们了解到成为是一名优秀的负责人,她在精神和行为上鼓励每一位员工,绣艺是一份很考验耐心和细节的技艺,成为会为每一位正在学习与创新的员工做出指导,共同努力探讨新的绣艺风格设计,在她的带领下往往都会成功。年轻的员工在绣艺这方面很难坚持做下去,本心难守,都是热爱与坚持,在成为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对绣艺的坚持不懈、坚守本心、不骄不躁,她身上的这些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同时,慢工绣艺每年都规划了一场大型的培训,设计师告诉我们,成为组织这些培训的目的就是能帮助当地的失业女性或是退休妇女能拥有一门手艺,获得一个创造社会价值的渠道。成为为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做了不少实事,我们想,或许这也是成为的公司为什么在当地会受到政府的支持,以及当地的居民为什么会愿意成为慢工绣艺的绣娘的原因之一吧。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人们放在心里的时候,怎么会得不到当地大家的支持呢?不仅如此,成为还在绣品中添加了大量本地文化元素,并销往各个景区,为当地文化的传播取得了许多正面的效益,这也是成为秉承的理念之一,通过多渠道销货的同时也将本地文化带到远方。
公司将“三闾刺绣”“跨界”到互联网平台上,改变了秭归县刺绣及艾叶家庭生产、自给自足的传统模式,开创了一条“政府+公司+绣娘+填充艾叶(合作社种植)”的现代化民族产业链,走出了乡村振兴致富的新路子。并通过建设生产加工车间、种植原材料艾叶种植基地、加大品牌销售宣传和推广力度等多角度的投入,实现“三闾刺绣”的活态化传承、创新性转化。同时,通过“慢工绣艺”刺绣专业技能培训、手工刺绣产品回收、大量收购野生艾叶等方式为居家妇女提供收入,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贫困户手工刺绣产品等多种形式进行扶贫帮扶工作。让三闾刺绣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转变,让当地移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绣出移民增收路。成为说道:“我从小就对手工艺品比较感兴趣,也一直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创业是实现这些梦想的途径之一。我同样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梦想变为现实。”
尊崇先贤之志,传承弘扬屈原文化
“三闾刺绣”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术,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三闾刺绣是屈原故里传承千年的非遗瑰宝,与屈原文化紧紧相连、不可分割,融入屈乡儿女生活肌理。“屈原是我们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他的诗歌和故事,不仅是我们刺绣的灵感来源,也是我们创业和生活的动力。”成为自豪地说。在秭归,无人不读屈原的诗歌。成为根据屈原在《离骚》《九歌》中多次提到的秋兰,带领公司新引进的艺术类专业3名大学毕业生设计了一款兰草的图案,并通过三闾刺绣的针法,把屈原文化通过实物形式传播出去。除了兰草,还设计了含有脐橙、屈原故里、中国梦等元素的图案,并把“屈大夫、舟小龙、粽小归、橙小秭”秭归IP形象绣到产品上。她不断挖掘屈原文化内涵,不懈创新,带领公司已探索开发出枕头、香包、公文包等30多个系列150多款产品。每一幅作品都融入了屈原故里的山水、风物、民俗、神话等元素,展现了屈原故里人民对屈原的敬仰和缅怀。“慢工绣艺”品牌深深地根植于秭归县的屈原文化和端午文化,公司开发的每一幅刺绣作品都融入了屈原故里的山水、风情、民俗、神话等元素,展现了屈原故里人民对屈原的敬仰和缅怀。
当文化演变为文创,非遗衍生出商品,三闾刺绣便以市场的方式实现了传承。不仅如此,“慢工绣艺”还入驻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设立面积达400多平米的芈绣馆。一幅幅用“三闾刺绣”技艺绣制出的精致绣品陈列在芈绣馆内,吸引着来往游客驻足观赏,无声之间仿佛诉说着千百年来一代代绣娘与峡江大山的故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播三闾刺绣这项古老技艺,成为还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向公众展示三闾刺绣的历史、技法、作品等,讲解产品上所绣图案包含的屈原文化内涵和寓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和游客前来学习、体验“三闾刺绣”技艺,倾听屈原故事、涵养爱国情怀。她还与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合作,开发了一条“三闾刺绣体验之旅”的线路,让游客在欣赏秭归美景的同时,亲身感受三闾刺绣的魅力,实地追忆屈原志洁行廉、上下求索的爱国情怀。
近年来,成为大胆尝试,打开思路,依托网络媒体造势、利用节会搭台推介、借助优质企业发力,发挥电商产业活力、借力专业直播带货、延伸线下销售途径,让刺绣产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成了旅游馈赠的佳品。
挑战与困难多样,机遇与对策并存
成为提到,在“三闾刺绣”的传承过程中,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困难可能包括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家可能对新出现的事物有更多的好奇,更加流水化的产品更多的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学习并继承这门古老的技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传统手艺的失传这一项大的问题,还有很多随着社会进步一起出现的问题:包括创新与传统的平衡、资金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原材料的获取与质量控制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成为团队去考量与解决。成为说:“现代市场对传统工艺品的需求有限,如何将“三闾刺绣”打造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扩大其市场份额,是传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优质的原材料是制作高品质刺绣作品的基础,但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传统原材料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如何保证原材料的质量也是一个挑战。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如何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既保持传统特色又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是传承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成本较高,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对于传承人来说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成为的团队也是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并付诸实践,成为说:“我们设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提供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机会,吸引并培养年轻的传承人。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营销活动,提高我们品牌的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我们和宜昌市政府还有秭归县政府和社区合作,保护传统原材料来源,同时探索可持续的替代材料,政府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鼓励传承人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尝试新的设计元素和制作技术,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时时刻刻都要创新。同时我们争取政府的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减轻其经营压力。”成为不断参与国际手工艺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三闾刺绣”的国际知名度,吸引外国消费者和投资者,并且利用当地社区资源,开发文化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三闾刺绣”的制作过程,增加收入来源。
心系慈善事业,积极回馈社会
成为多次通过湖北省慈善总会、希望工程等募捐方式捐赠,当我们问到成为为什么会致力于慈善事业时她说:“作为社会的一员,我深感自己有责任回馈社会,帮助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通过捐赠,我可以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机会做出贡献。我坚信公益事业的价值和意义,认为通过集体的努力可以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因为我深知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来自于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我希望通过捐赠,表达对社会的感激之情,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还有一点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传递正面的能量和价值观,激励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公益事业,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参与慈善事业也给成为带来了个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每当我看到自己的捐赠能够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时,都会感到无比地欣慰和自豪。成为认为慈善事业不应该是一次性的行为,而应该是一种持续的承诺。成为说:“我会定期捐款和参与相关活动,确保自己的支持能够持续地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作为公众人物,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示范效应。因此,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慈善行为,成为其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推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投资于教育和健康等公益领域,实际上是对未来社会的投资。我相信,通过改善这些基础条件,可以培养出更多有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长远发展。在我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冲动驱使我去帮助他人,这种冲动可能源于我对公平和正义的渴望,或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种内在的动力是我持续从事慈善事业的重要原因。我的信仰和价值观也是我选择投身慈善事业的重要原因,每个人都有责任关爱他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信仰和价值观指导着我的行为,使我更加坚定地走在慈善的道路上。”成为选择投身于慈善事业是出于多种动机和考虑的综合结果。成为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奉献,可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志高远——梦开始的地方
“那个夏天的蝉鸣比哪一年都聒噪,教室窗外枝桠疯长,却总也挡不住烈阳。”回首本科四年,成为说她的大学时光丰盈充实,她乐于探索,勇于尝试,不舍爱与自由。谈到本科四年的学习,成为会给自己的大学生活打95分,并表示,大学生活是她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段经历,它充满了学习、探索和成长。在大学生活中,她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参加了很多有趣的活动。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通识课,她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尊重课堂、勤于思考、认真作业、构建框架、及时复习,并在课程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大学学习中,她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志趣所在。提起进母校读书的最大收获时,成为说道,在校四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大学里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图书馆的优越环境,学院积极向上的精神都让他的人生有一个新的飞跃,特别是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待学习和生活认真的态度。除此之外,当年藏龙大道上的晨跑、求索桥下的散步都给成为留下了愉快的回忆。随着岁月的沉淀升华为对母校的眷恋,愈发深沉隽永。当然,难免也会有一些小遗憾和不足,但总体来说,她对自己的大学生活非常满意。
在就读期间,除了专业知识外,成为学姐提及还收获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东西:1.独立思考能力:大学课程鼓励她学会批判性思考和自主学习,这让她学会了如何独立分析问题和形成自己的见解。2.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项目和团队活动,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对未来的职场生活非常重要。3.时间管理技能:大学生活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习、兼职和社交活动,这锻炼了她的时间管理能力。4.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期间,会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这提高了她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5.适应能力:大学生活的多变性教会了她如何快速适应新环境和新情况,这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是非常宝贵的。6.批判性思维:通过学术研究和课堂讨论,她学会了如何批判性地分析信息,她认为这对她的决策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很大帮助。7.自我驱动:大学生活让她意识到自我激励的重要性,学会了为自己设定目标并为之努力。8.跨文化理解: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和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对不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尊重。9.职业规划意识:大学期间的职业发展服务帮助她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目标,为其职业规划打下了基础。10.终身学习的态度:大学教育让她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这些她学会了如何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大学这些技能和素养的获得,为我从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将对我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成为笃定地的说道。